2008/10/17

追风筝的人——书评、影评、下载


书 评

   评论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 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 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 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出版商周刊》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力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人物》

   本书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 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 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 步。
  ——《纽约时报》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 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而非马 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华盛顿邮报》

  敏锐,真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
  ——《芝加哥论坛报》

  一鸣惊人之作。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真正让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写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忠诚与血缘串连这些故事,使之成为2005年最抒情、最动人、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本书。
  ——《丹佛邮报》

  不算是中东政治的故事,而是在一个在分崩离析的美丽国家里生活的故事。透过扣人心弦,甚至有时令人极度不安的角色与情节安排,作者以自身的文化与他挚爱的祖国的历史为我们提供借镜。
  ——《圣安东尼快报》

  生命的节奏是这个故事的架构。这部小说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与之后的美国为背景,文采飞扬,雅俗共赏。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与救赎勾勒生命圆满循环的功力展露无遗。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恢弘文学作品。
  ——《水牛城新闻》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
  ——《休斯敦纪事报》

  既表现对说故事的热爱,也展现文学写作的功力,具备得奖特质的大气之作。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是简单的记述文体。就像哈金那部描写爱情、政治与阶级问题的小说《等待》一样,本书以真实的故事洗涤读者的心灵。
  ——《克利夫兰平原经销商》

  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悲悯阿富汗的人民。这本书的力量来自于作者让文化在书页上栩栩如生的功力,让人爱不释手。
  ——《爱荷华城市新闻》

  生动描绘三十年前的阿富汗。
  ——《华尔街日报》

  作者以相同的沉着笔调处理温情与恐怖、加州美梦与喀布尔梦魇……非常出色的故事与道德寓言。
  ——《加拿大环球邮报》

  一位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鸣惊人之作。这部缠绕着背叛与赎罪的小说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剧为骨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这两个元素都融入到得之不易的个人救赎宏景之中。所有的这些,加上丰富的阿富汗文化风情:魅力难挡。
  ——《科克斯书评》

  生动描绘阿富汗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阿米尔和他父亲的角色,他们的关系,以及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都描写且发展得极为缜密,具有说服力。现于加州行医的作者可能是惟一一位以英文写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值得推荐。
  ——《图书馆杂志》


eMule资源
简  介

荒凉贫瘠的西亚国家阿富汗,多年来一直饱受着穷困和落后的折磨。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也同样享受着亲情、友情、成长……代给他们的乐趣。富家子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无论是荒凉的戈壁、突兀的山丘、一眼忘到边的枯树林、繁华的街市……到处都是他们勾肩搭背、打闹玩耍的好地方。

如今,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和哈桑各自带着自己的满意之作踊跃参加。令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本来可以为他们的幸福童年再次增添快乐的风筝大会却成了改变两颗幼小心灵一生的梦魇。幸运的阿米尔在仆人哈桑千方百计的帮助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而倒霉的哈桑却被恶人强暴。胆小懦弱的阿米尔惊吓之余却不敢相助。两个好伙伴天真烂漫的友情就在这样尴尬甚至可悲的情形下,被突如其来的“苏阿战争”所打破。

为了躲避战乱,阿米尔的父亲携家产举家移民美国。在条件优异美国,学习上进的阿米尔渐渐成了学校里的优秀生,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父亲心中的骄傲。但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对儿时伙伴哈桑的愧疚感却无法用任何美好的事物抹去。突然有一天,父亲朋友的一个电话终于给了阿米尔重返故土向小伙伴赎罪的机会和勇气。原来,贫困的哈桑一家多年来一直在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山区苦苦煎熬着。而为了保护阿米尔家在喀布尔的房产,忠诚的哈桑一家惨遭凶残的塔利班恐怖组织荼毒。幸存下来的哈桑之子则落到了塔利班恐怖分子手中。为了隐藏二十年的赎罪、为了少年时的真挚友情,阿米尔决定重回荒凉的西亚戈壁,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将哈桑的儿子从虎口中营救出来……

影片花絮
 
众所周知,《追风筝的孩子》一书以其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凄惨而又美丽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此高质量的小说畅销世界,自然水到渠成。于是,颇具时代感又极具话题性,外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成为了好莱坞片商眼中的至宝。在这场电影改编权的激烈争夺中,经验丰富且名气甚大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亲自出马,率梦工厂拔得头筹。而随后,对于儿童题材电影有着优异执导履历的马克•福斯特顺理成章地成为本片的主宰者。

接下来,由于影片中两位小主人公的戏分比例较大,于是演员的选择成了剧组最大的难题。因为,马克•福斯特起初在美国找来的不少西亚裔男孩儿由于受到的西方教育及生活背景的影响过于深刻,几乎没有能如故事中所说那般西亚原色小孩儿的气质和劲头儿。于是,马克率队不远万里赶赴至今仍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在喀布尔的一所学校里找到了真正他想要的主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局势不定、军马横行的阿富汗显然不适合影片的拍摄。甚至连剧组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还好,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美国人想要的地域条件——地形地貌与阿富汗相似的新疆喀什地区最终成了马克尽情发挥的地方。

不过,影片中导演马克运用电影手法真实再现的那场“哈桑遭强暴”的场景却在小范围试映后引发了轩然大波。激进分子甚至扬言对阿富汗小主演以及剧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惩治措施。而广大热心的书迷则发起了“拯救追风筝男孩儿”的运动。至今,小演员的安危似乎仍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影片简评

想必,阿富汗在人们的眼中已然与“塔利班”、“恐怖主义”画上了等号。显然,《追风筝的孩子》一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人对战火丛生、荒凉贫瘠、落后野蛮的阿富汗的片面印象。原著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因战乱随父亲移民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追风筝的孩子》作为他的第一本小说,便以生动的人物刻画,震撼感人的故事情节大获好评。为其赢得了多项新人奖,该书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对故乡感情挚深的胡赛尼,似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战乱来临前美丽如画的阿富汗,以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祖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描绘。小说中,更是利用阿米尔父子因战事移民的事件带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移民生活画卷。《纽约时报》甚至用专栏文章对这段故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这是“我们时代的一幅风情画。”

这段交织着友情、亲情、思乡情以及背叛与救赎的复杂故事,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影片中画龙点睛的美丽“风筝”更成为牵动人们视线、心弦,并代表阿米尔与哈桑友谊甚至兄弟亲情的象征。影片最后,当阿米尔带着哈桑之子来到美国碧绿的草坪上,为他在清风中追赶美丽的风筝时,一切不言而喻......

没有评论: